8月20日,吉利汽车集团宣布,将不再研发不具备AI能力的传统智能座舱,全面聚焦“一个座舱”战略,通过统一的AI OS架构、AI Agent与用户ID,实现AI座舱的All in One整合。此举不仅标志着吉利正式引领行业进入“AI座舱时代”,更意味着智能汽车的交互模式、服务逻辑乃至整车体验,正迎来一场根本性的重构。

同时,吉利发布了全球首个可大规模量产上车的超拟人情感智能体——Eva,以及新一代AI座舱操作系统Flyme Auto 2。领克10 EM-P与吉利银河M9将成为首批搭载这一系统的车型。从功能堆砌到情感陪伴,从“人找功能”到“服务找人”,吉利用5层AI原生架构重新定义了什么是“真正的AI座舱”。
告别传统智能座舱,AI成为新主线
尽管近年来智能座舱已成为中高端车型的标配,但多数所谓“智能”仍停留在语音控制、多屏互动、App集成等浅层功能层面,本质仍是“功能机”逻辑——需要用户主动发起指令,系统被动响应。而吉利此次的战略转向,明确将AI作为智能座舱的核心主线,意味着座舱正在从“工具”走向“伙伴”。
吉利方面强调,未来将不再开发非AI能力的传统智能座舱。这一表态极具行业颠覆性。它不仅代表技术路线的更迭,更意味着整个智能汽车研发体系、用户体验设计哲学的根本转变。
吉利将其新一代AI座舱架构分为五个层次:AI算力基座、AI OS原生架构、AI智能体生态、超拟人AGI,以及最终的用户体验呈现。这五层结构共同构成一个既能思考、也能行动,还能进化的“数字生命体”。

在最底层的算力支持上,吉利构建了“云-车双脑协同”。云端依托星睿智算中心2.0,综合算力达23.5 EFLOPS,位居中国车企之首;车端则通过自研AI Box实现200TOPS的NPU算力,并全球首发70亿参数端侧多模态大模型,真正让AI在离用户最近的地方“就地思考”。
而在软件层面,吉利原生AI OS实现了从“应用为中心”到“智能体为中心”的范式转移。其自研的G-Edge推理框架,以及行业首次移植LangChain与LangGraph至车机平台的做法,显示出吉利在AI底层技术上的决心与实力。
不止于语音助手,更是具身智能的起点
传统语音助手往往只能完成“打开空调”“播放音乐”这类单一任务,且交互生硬、缺乏情感连接。而Eva的发布,标志着智能座舱首次出现了具备“人格”的数字化身。
Eva基于吉利星睿AI大模型、阶跃星辰语音大模型、流动记忆大模型融合而来,不仅能听会说,更能“感同身受”。其搭载的端到端语音模型实现超自然对话,拟人情感计算引擎则使其具备关怀与陪伴能力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Eva拥有“流动记忆”功能——可随着时间适应用户习惯,提供越来越贴心的服务。
从技术角度看,Eva已初步具备任务规划、执行与校验的能力,用户只需表达意图,无需指明具体应用。这意味着座舱交互正式从“功能调用”迈入“意图实现”。
Flyme Auto 2登场
作为Flyme Auto的迭代版本,Flyme Auto 2在保留Alive设计理念与优美交互的基础上,全面注入AI能力。实况桌面、Alive壁纸、桌面大卡片、智能小窗等功能,不仅在视觉上实现沉浸,更在流程上实现“服务主动找人”。
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吉利通过统一用户ID,实现了跨品牌(极氪、领克、吉利、银河)的数据与体验无缝流转。这意味着用户即便切换车型,Eva依然“认识”他,服务依然连续。这种“一个ID走遍吉利生态”的构想,背后是对用户出行生活的深度理解。

吉利此次发布,不仅是一场技术秀,更是一次行业宣言。它明确告诉我们:智能汽车的未来,不再是硬件参数的堆叠,也不是功能列表的延长,而是AI是否真正理解人、关怀人、帮助人。
Eva的上车,标志着汽车从“功能产品”向“情感产品”演进的重要一步。在未来,一辆车的价值,可能不再取决于它有多少个屏幕或芯片,而取决于它的“数字伙伴”有多懂你。
从“一个吉利,一个座舱”的战略来看,吉利正在整合旗下多品牌资源,避免内耗、集中火力打一场AI架构的攻坚战。而其目标也已非常明确——成为AI造车时代的定义者,乃至全球具身智能的领跑者。
智能座舱的AI化,只是起点。真正的终局,是汽车成为人类进入AGI世界的第一个入口。而吉利,正在试图握住那把钥匙。